前言#
周末在聽播客放鬆時,偶然刷到了一部電影的海報,仿佛就把我擊中了一般,海報以海洋為背景,顯得十分美麗,再一看名字《夏日天空的那匹紅馬》,奇怪的名字,懷著一股好奇,我便上網搜了搜,才知道這部片子於 2022.12.23 在中國台灣上映,上映地區包括台北、桃園、新竹、台南、台中和高雄,導演是台灣著名導演張作驥,同時這部片子也讓他入圍了第 59 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片子在大陸互聯網上沒有掀起一點風浪,除了沒有在國內院線上映這個因素以外,更多是整個片子的題材過於小眾,甚至在台灣影界都沒有收到多大的關注,我查了查豆瓣評分,才 5.0 分,近五成的網友給出了一星和二星,影評中很多都反饋 “不知道在說什麼,看不懂”、“好無聊,感覺沒有劇情”、“影院後排鼾聲此起彼伏”(中國台灣的影迷好好笑😂) 等等之類的,這似乎和這個影片所拿到的獎項出現了巨大的反差,這個片子究竟有什麼樣的魔力,在如此小的觀影量下拿到了如此多的差評?
帶著好奇,我找到了片源,想看看這個《夏日天空的那匹紅馬》究竟說了怎樣的故事,其實還有一個讓我如此想一探究竟的原因還是因為這個海報,似乎有一種神奇的魔力,拉著我,走進這個平淡卻不一般的故事………
劇情簡介#
離家少女阿臻來到一個靠海的小鎮,尋找未曾見過的生父。她在鎮上結識了這家三兄弟:阿翰、阿庭和阿亮。三兄弟的母親病重,長年在療養院休養。父親每天都會拉著一條繩子,帶著三兄弟走去療養院看媽媽。日復一日,直到療養院傳來母親病逝的消息…… 夏日天空,烈陽高照。阿臻與這家人相處數日後,她的母親突然來訪,打破了小鎮的寧靜。原來,阿臻這趟旅程的目的,似乎不只是尋父這麼單純,她似乎有著很多說不清的故事,最終,又不辭而別,而父子四人在母親走後,依舊過著普通的生活。
影像風格的鏡頭語言#
《夏日天空的那匹紅馬》就完全展現了張作驥導演非常個人化的影像風格。大量的空景,讓鏡頭去凝視天空、海景、路燈、漂流的垃圾和那個紅馬氣球。父親和三個兒子有著不同的相處方式;大哥阿威不常回家,在有限的篇幅裡仍然體現了他對回家的期待;二哥阿庭雖然智能不足,但卻始終掛念病臥在床的母親;三弟阿亮是家中「多餘」的成員,喜歡畫畫、經常仰望天空,他也有自己的生活的苦澀和無奈。還有跑來亂認父親的女孩謝卉臻,她與母親、前男友,關係間皆橫著一道無解的難題。
整部影片有很多值得琢磨的布景構思,導演在整部片子的過程中,設置了很多大片風景作為畫板,極少數的人物作為點綴,呈現在觀眾眼前,同時整部片子的色調比較低沉,更是大幅採用日式朦朧的濾鏡,讓整部片子的情感基調一直處在平靜甚至附和著影片的沉鬱而凸顯出憂傷空寂明滅的感覺。
除了在布景方面別有特色,影片在整個劇情的推動中穿插了很多很多看似無用,甚至可以說就是不知所雲的鏡頭語言,例如影片的開頭,幾乎用了四分鐘在拍攝海岸,拍攝一層又一層的海浪,隨後在影片的中途,又多次給了很多鏡頭給景色,像雜草叢生的樹林、夜色朦朧下的海、飄滿垃圾的湖泊等等,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沒有什麼特別的啊,很多文藝片都會通過塑造景色來轉換場景,但是《夏日天空的那匹紅馬》不同的地方在於,每一個景色片段都會給很長時間,並且和故事的發展沒有任何因果甚至專場的聯繫,這讓整部影片的節奏變得十分緩慢。在我觀影過程中,我甚至一度沉浸在電影的景色中,而漸漸忘卻了我是來探尋故事發展的。
深刻極具內涵的情節設定#
女孩謝卉臻和父親陳有銘的矛盾#
除了在畫面上奠定了整部影片平淡卻極具感染力的基調外,影片敘事的手法和角度更是讓這部影片充滿了日常生活的氣息,卻又將沉重和沉鬱的氣息烙在其中。影片的主人公是生活在偏遠海邊小鎮的父親和三個兒子,大哥阿威年齡 20 左右,很少回家,在外面謀生,在有限的篇幅中交代了其主要是幫人辦證件等雜活;二哥阿庭是一個弱智,生活基本不能自理,但天性純良;三弟阿亮大概十六七歲的樣子,喜歡畫畫、經常坐在海邊仰望天空,對智障的二哥十分照顧,同時又非常自卑,總覺得自己是 “多餘” 的一個;父親陳有銘是一個在工地開挖掘機的工人,薪資微薄,妻子早年智力也不是很好,後來不幸落水,最後成為了植物人,常年躺在療養院裡,但陳有銘卻十分愛自己的妻子,並且對三個兒子十分嚴厲,尤其是對孩子對母親的態度;女主 ** 謝卉臻,** 是一個很熱愛幻想的女生,但一直被自己的母親嚴格要求必須照看好雙腿殘疾的哥哥,同時她也被母親偶然告知自己的親生父親是陳有銘,於是騎著自行車,拋下一直照看的哥哥,來到這個偏遠的海邊小鎮來尋找自己的親生父親,故事也由此展開。
我想說,這類題材,如果按照慣例,或者說按照固有邏輯,一定可以拍得很感人,那麼我們甚至可以推測劇情的發展:女孩與未曾謀面的親生父親相對峙,劍拔弩張,最後受到感化,理解了父親,最後就是合家歡相擁的結局,但是,《夏日天空的那匹紅馬》並沒有包含以上這些,甚至根本就沒有沿著這個如此言簡意赅的劇情線去發展,而是用非常自然緩慢的節奏去展開,沒有預想中的爭吵,沒有激化的矛盾,當女孩謝卉臻見到了多年未見的親生父親陳有銘,並沒有任何仇恨,只是想看看自己的父親,看看父親現在的家和自己血脈相連的弟弟們,陳有銘開始有些不耐煩,但深知自己做的不對,心底滿是愧疚,只是默默坐在鄉間簡陋的 KTV 裡唱著歌,歌聲沙啞,調子全然出錯,卻訴說著自己未曾表達的情感,而女孩也沒有一直追著要說法要補償,只是騎著自行車,在鄉間騎著,看著自己的弟弟出海打魚,看著父親工作,看著父親唱歌,坐在父親簡陋破舊的鄉間小屋裡,感受著來自親人的氣息。最後,這個圍繞影片的一個矛盾,在給二哥阿庭慶祝生日的鏡頭中,淡淡完結,大家圍在一塊兒,給阿庭慶祝生日,唱著生日歌,謝卉臻開心的坐在一旁,拿著手機拍照,臉上露出了開心和幸福的笑容,劇中她說:“她從來都沒有這種感覺”,影片省略其中很多鋪墊繁瑣的情節,而是通過這個片段點明了父親接納了這個女兒,承認了她是自己的至親,接受了來自親人的羈絆,同時也引出了影片的主旨之一 ———— 親人的愛可以跨越時間、跨越生死。
親人之間的羈絆是否束縛了我們生命的自由#
當看完整部片子後,再次品讀,整部片子很大一部分都在訴說著親人之間的羈絆,陳有銘與植物人妻子的羈絆、陳有銘和三個兒子的羈絆、謝卉臻和陳有銘的羈絆、謝卉臻和雙腿殘廢的哥哥的羈絆,當我們分析這些羈絆的時候就會發現,劇中的人物的命運似乎永遠困在了這個海邊的小鎮中,生老病死,這個小鎮似乎就象徵著一個籠子,一個困住所有人的牢籠,哪怕你未曾生活在其中,也會因為這層羈絆,拉回這個籠子。
劇中也有很多對話在暗示著這些隱喻,例如三弟阿亮偶然間突然對父親說:“阿媽很難受了,讓她解脫吧。” 聽到這句話,陳有銘大怒,怒斥阿亮:“她可是你的母親,從小把你養到大!”;劇中謝卉臻的前男友憤怒的拋下謝卉臻,大吼道:“你就是這樣,你就是放不下你哥是吧,你永遠都這樣!”;再比如二哥阿庭隨便排泄弄髒了衣服,父親陳有銘大怒,給三弟阿亮幾個耳光,罵道:“我怎麼跟你說的,他是你哥,你為什麼不照看好他!” 等等,這些至親的羈絆像是一條繩子,拴住了每一個與其有關的人,就像陳有銘在自己植物人妻子臨終前說的:“我有好好照看他們仨,我用繩子把他們和我拴在一起,不會走丟的”
然而,這些親人之間的羈絆,真的讓深陷其中的人們幸福嗎?被謝卉臻照看的雙腿殘疾的哥哥一心想要求死,自己推著輪椅想要往湖裡尋短見,謝卉臻緊緊拉著輪椅,大哭大喊,哥哥卻一直哭著吼叫:“你放手!你給我放手!放手啊!讓我走啊!!!” 讓人深受震撼。再比如,父子四人每週都會去療養院去探望沒有意識的母親,卻過著十分貧困潦倒的生活,陳有銘除了去開挖掘機,剩餘的時間就是坐在簡陋的電視前唱著跑調的歌,大哥不想一直呆在家中,總是找藉口出去工作,二弟阿庭和三弟阿亮,每天就是在海邊無所事事,畫畫,打魚,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固定的,並且沒有生氣和幸福,有的是無奈和沉重。
這似乎和前面影片所要講述的主旨 “親人之間的羈絆” 相矛盾,但是仔細想,事情總是有兩面性,親情的羈絆給我們帶來了慰藉和陪伴,卻又死死的鎖住了我們每個人的命運,我們的自由和不定義性,或許大哥阿威企圖掙脫這層束縛,逃離這個羈絆形成的牢籠,才選擇不經常回家。導演張作驥正是用平凡的敘述方式把如此深刻矛盾的議題藏在其中,等待觀眾去挖掘。
若隱若現的 “那匹紅馬” 究竟是什麼?#
影片的名字叫《夏日天空的那匹紅馬》,那麼影片中,紅馬在哪呢?如果仔細地看完片子,你會發現片中地 “紅馬” 出現的戲份並不多。甚至可以忽略,片中的紅馬最初登場是在女孩謝卉臻和前男友在一堆遊樂玩具中挑中了個大型的充氣紅色馬,然後謝卉臻和前男友來到海邊,把馬兒放在大海裡,前男友卻因為女孩一直放不下自己的身患殘疾的哥哥而爭吵起來,拿起裝著 BB 彈的玩具槍射穿了 “紅馬”,泄了氣的 “紅馬” 隨著海浪越飄越遠,只留謝卉臻在原地傻傻站著啜泣,隨後 “紅馬” 就似乎消失了一般,再也沒有出現,直到影片最終的結尾,漂浮的泄氣 “紅馬” 飄到了父子四人小家的湖邊,二哥阿庭很感興趣,想要 “紅馬”,於是三弟阿亮就撈上來修補打氣,“紅馬” 又重新飄了起來,三弟牽著飄在天空中的紅馬和父親兄弟們一起從海邊走過,影片也在這緩緩結束。
很多觀眾包括我自己也是這樣覺得,嗯?這就是那匹 “紅馬”?這就結束了?看的一頭霧水,但是當看完影片再去仔細回想這些片段的時候,才似乎揣測出了導演的用意,理解了 “紅馬” 究竟是什麼,那麼紅馬是什麼,可以有很多種解讀,我的觀點是,紅馬代表著劇中人物在受困於名為 “親情” 的羈絆後,最終找到了解決內心所有矛盾和痛苦之後形而上的象徵,在最初的 “紅馬” 是泄了氣,癱軟成一團的,毫無生氣的東西,隨著海浪漂泊,恰好象徵著電影前半段,劇中人物的處境,無論是深陷家中貧困潦倒,壓力重大,妻子不省人事,孩子尚未成年的陳有銘,還是苦苦尋找親生父親,深受家庭束縛的謝卉臻,就像這泄了氣的 “紅馬”,失去了與生活鬥爭的勇氣,失去了對於明天的期待,把自己的命運交給海浪,任由其漂浮。而最後,重新飛上天空的 “紅馬” 似乎又在對照著影片後半段每個人物重拾生活的信心,對明天重懷期待的境遇。劇中在一年多後,謝卉臻離開小鎮後重新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結了婚,孩子也有一兩歲,在過紅綠燈時與牽著二哥阿庭的阿亮兩人迎面相遇,在人頭擁擠的斑馬線上,在那個車水馬龍的街頭相遇,三人並沒有相認,但恍惚間謝卉臻突然轉過頭,看向逐漸消失在人群中的兄弟二人,身旁的丈夫問道:“朋友?” 謝卉臻笑著說:“一個很幸福的人。” 同時父子兄弟幾人也開始了新的生活,在母親去世兩年後,父親陳有銘竟然一扫先前的疲憊憂愁,在院子裡開始寫毛筆字,旁邊的準兒媳阿姊正笑著給三弟阿亮理髮,兩人時不時的打趣幾句俏皮話,陳有銘開口對阿亮說道:“沒事給你哥打個電話,問問他的最近過得怎樣。” 似乎,大家都開始找到了生活的新方向,重新拾起生活的信息和勇氣,對明天再次有了期待和願望,就如同飛上天空的 “紅馬”,充滿了生氣。
寫在最後#
當完整地看完整部影片,我覺得這個片子有很多值得細細挖掘和品味的東西,顯然這部片子的藝術造詣遠遠不止豆瓣 5.0 這個評分,我想之所以許多人表示觀影體驗不好甚至覺得乏味的地方在於這部影片太不符合當下了,在如今 20 世紀科技技術發展如此迅猛的時代,逼真寫實,炫酷華麗的特效都已經是家常便飯,環環相扣,節奏緊湊,情節跌宕起伏更是好片子的不二定律,而以上這些《夏日天空的那匹紅馬》都沒有,甚至,整部影片所設定的時間還處在 2000 年左右,更別說片中有許許多多空白景色填充,許多劇情並沒有交代發生經過直接進行跳躍,而且整部影片沒有配樂,不知是否是導演有意而為之,影片中不僅人物對話不多,只有尾聲部分有微弱的配樂,而且影片全程沒有進行額外的消音,一直伴隨著海浪的拍擊聲、鄉間草木被風吹起的沙沙聲、雨聲、鳥叫聲等等一系列的白噪音,當人物講話的時候,背景的白噪聲就會減弱,對話結束,白噪聲又會恢復到正常,這個細節甚至都不能被稱為細節,因為只要你認真觀看影片,你就會發現這個與現在大部分電影採用的收音手段有著巨大的差別。同時,不可否認的是,整部影片的藝術概念性非常強,全片沒有非常明亮的故事線,哪怕是謝卉臻尋找親生父親這條主線,也在影片中段戛然而止。
再回到電影本身,它是一部不符合時代主流的電影,張作驥的電影節奏悠緩,戲劇性不高,缺少戲劇衝突,他更專注於描述各種生活細節。除了常見的吃飯場景,他剪入非常多的空鏡:雲彩、天空、海景、路燈、漂流的垃圾等等,這些空鏡反映小兒子阿亮的生命狀態:常常一個人仰望天空,凝視自然,看到自己占據其中最自在的位置。他是三兄弟中最穩定的存在,擔負照顧智能不足的哥哥阿庭的責任。這些空鏡或多或少也反映了張作驥的生命狀態:我就是要剪入這麼多大自然的空鏡,即便有觀眾可能認為繁瑣、單一、無聊、耽溺。然而正是自然的壯美與寬大,恰正好彰顯片中無數人为垃圾的醜惡與阻滯。然而劇中人與垃圾和平相處,也許是習慣與垃圾為伍,也許是無力改變環境,也許是安然面對窮乏人生的冷酷現實。
在電影後段中,父親和智力有障礙的二哥阿庭一起在簡陋的小屋裡唱著跑了調的歌:
天漸漸亮
雲漸漸開
風漸漸吹
雨漸漸落
管夏天冬天還是刮風天
日子還是這樣過
菜園裡都有蝴蝶飛著
飛… 飛去哪裡
他們知道,生活中的每個人都很苦啊,可是有什麼辦法呢,明天依舊會到來,失落和苦難也會接踵而至,我們能做什麼呢?我們能逃到哪去呢?
只有熱愛它,才可以好好活下去。
或許當你在某個夏日抬頭,也有一匹紅馬,飄在空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