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百川归海

百川🌊的博客

做不被定义的海

只要能發自內心地愛著一個人,人生就會有救——《1Q84》

《1Q84》全書總共分為三冊,我讀書一直很快,甚至有些不求甚解和囫圇吞棗,但是我一直對自己的理解認知很自信,因為讀起真正感興趣的書來,我的注意力會十分集中,但《1984》也讓我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才讀完,從早上 9 點來到圖書館開始讀,一直讀到晚上 8 點邊上,中間也沒吃飯,就點了杯咖啡便一股腦的撲進書中。究其原因,還是書寫的太好了,或者說,對於我而言,就像是莫泊桑一直說的 “麵包”,讀起來,就已經飽了。

村上春樹延續了以往的風格,和《海邊的卡夫卡》是一個風格,在夢幻和現實中來回穿梭,讓故事自己引導自己的發展,而不是由作者直接決定故事的方向,也不由故事的開頭來奠定故事的結尾。夢境的虛幻和現實的想像相互映襯,如同兩面對立擺放的鏡子,交疊出無數個婆娑世界。相較於《海邊的卡夫卡》的兩條主線 DNA 般交互前進,《1Q84》從三條主線出發,在 1Q84 的世界中,從三個方面,三個視角同時的向前推進,川奈天吾作為男主,青豆作為女主,天河作為第三視角觀察男主與女主故事主線的交會。不禁佩服作者的思路,在三個視角來回切換推動故事發展,需要多麼豐富的想像。

在 1Q84 的世界中,存在諸多幻象,兩個月亮,小小人,空氣蛹,子體與母體,感覺十分衝突,可當你將一切放置 1Q84 這個背景下時,又會覺得理所當然。讓我印象較深的是作者多次提到了加油的老虎,在 1Q84 的世界中,老虎的臉是朝向右邊的,而在現實的世界中是朝向左邊的,這也是區分兩個世界的依據。

故事的開始是青豆刺殺了宗教的領袖,遭受到宗教團體的追蹤,為了更好地追蹤青豆,宗教又雇用了原先作為律師後被取消資格的牛河,故事就此開始。天吾幫助領袖的女兒深繪里編寫《空氣蛹》小說,提到了子體與母體的存在,某種意義上導致了領袖的死亡,與青豆的目的不約而同地一致。為了逃避宗教團體的追殺,在緒方老夫人和 Tamaru 的幫助下,孑然一身地住在公寓中,每天她都會觀察對面公園中的滑梯。接下來則是牛河抽絲剝繭地尋找,依靠天吾這條線,牛河長時間地堅持監測天吾以及深繪里。天吾在此期間前往了貓城,也就是 1Q84 的另一個稱呼,照顧老去的曾作為 NHK 收款員的父親,實際上,天吾也是在尋找青豆。每天都會有 NHK 收款員來到青豆的門口催款,之後在 1Q84 的世界的子體與母體連接的作用下,青豆懷孕了,並且确信自己懷上了天吾的孩子,孩子和等待天吾成為了青豆活下去的勇氣。最終經過千山萬水之後,青豆與天吾在時隔二十年後,在命運的安排等待與自己的堅持下,他們相遇了,並且一起逃離了 1Q84 的世界,回到了原來的世界。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1Q84 的世界是那麼奇幻,兩個月亮,小小人,空氣蛹,子體與母體,雖然神奇,但它都有著自己存在的意義。書中也包含了許多,宗教,女性權利,家庭幸福,童年以及愛,都涉及到了。在不同人的眼裡,這些都有著不一樣的解讀,我來總結一下自己的感受與看法。宗教團體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讓人擁有自己的信仰,擁有自己的歸屬,但是在某些作用下,它也會變得極端,控制許多自由與思想。在青豆的經歷來看,因為家裡的信教,青豆跟隨母親長期遊說別人加入,從而遭受同學的排擠,環境的不認同,家裡也對她不滿意,所以她被迫擁有了一個悲慘的童年,在十一歲時她便離家出走,之後變為一個殺手。另外一個方面,天吾的童年也是不幸的,從極小的時候開始,他便跟著作為 NHK 收款員的父親挨家挨戶催款,被迫過著不情願的生活,母親出軌也被自己目睹,所以父親在一定程度上也不承認天吾是自己的孩子,之後天吾便成為一個數學老師和小說作者。二者同樣有著糟糕的童年,但他們相遇了,而這次相遇是開始,也決定了二人之後的等待,彼此都是對方不可或缺的部分。托爾斯泰曾概括,世上的喜悅都是一樣的,然而悲痛卻有千百種。正如這句話表示,1Q84 的世界中出現的每一個人物都不是圓滿的,都有著千百不一的經歷和痛苦。女性遭受歧視,遭受家庭暴力,有的被人謀殺,有的難忍痛苦,自我了結。牛河作為第三視角,目睹男主與女主的故事。但牛河也是不幸的,因為長相奇特,從小便忍受異樣的目光,甚至家庭也不願承認他的存在,所以即使他懷有才幹也不肯輕易表現,長大後擁有的家庭也離自己而去。書中的人物都有著各自不為人知的傷痛,即便這個世界是扭曲的,是魔幻的,是違反常理的,但他們都實實在在的經歷著傷痛與絕望,在一定程度上這些也是現實世界的寫照。人們在追求幸福,但也各自經歷著各自的傷痛。

村上春樹是一個神奇的作家,全書他似乎都在揭示著痛苦與絕望,但卻又將希望寄存在書中。青豆和天吾終究還是相遇了,歷經多少磨難和挫折,尋找與等待,但是他們一如二十年前的相聚,不需要過多的言語,他們就成為了彼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二十年後相見,那份重量也沒有改變,色彩也沒有黯淡。你會為他們而擔心,擔心他們遭到阻礙,擔心他們難以相見,但他們始終堅持著,相信對方。這份沒有改變的感情是 1Q84 中對抗一切偏見,一切苦難的源頭力量,也是生死邊界上青豆沒有放棄的信仰,所有的扭曲,所有的追殺,都不能抹去這份始終如一的堅持。他們是彼此的一部分,即使因為命運分離了,各在天涯,但還是能憑藉著這份相信回到最初的起點,拯救彼此的依靠。

再回到這本書的創作背景,1995 年 3 月 20 日,日本邪教組織「奧姆真理教」在創始人麻原彰晃的指使下製造了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邪教組織人員在東京地鐵的列車上釋放沙林毒氣,造成至少 12 人死亡,5000 多人受傷。這起震驚全世界的投毒事件引發了日本社會和公眾的憤慨。

順便提一句,這起事件的邪教頭目麻原彰晃於 2018 年 7 月 6 日在日本被執行死刑,另有 13 名奧姆真理教成員也在 7 月 26 日被執行死刑。

對於這件事,村上春樹感到非常震驚,非常憤怒。事件發生後,村上連續幾年沒有進行小說創作。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在這起事件上,他採訪了 60 多名事件受害者和 8 名「奧姆真理教」的信徒,還跑去旁聽東京地方法院、東京高等法院對於奧姆真理教信徒的審判,從中洞見當代人面臨的精神困境,並希望最終用故事的形式把這些思考傳達給公眾。

根據這起事件和這些採訪,村上寫下了紀實文學作品《地下》,以及《地下》的續篇《在約定的場所》,這成為了《1Q84》故事創作的出發點。

村上關心的問題是:這起事件中的那些施害者,這些人究竟是誰,他們都是什麼人?他們是出於什麼動機來做這件事的?他們為什麼可以在地鐵早高峰的時候去毒害整列車廂的普通人?

調查的結果出人意料:這些人從任何層面上來看,也都是普通人,他們並沒有特別邪惡,或者特別愚蠢。唯一的不同是,他們對這個世界不滿意,他們總是試圖把自己和他人分開,給自己創造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國,並且融入其中。所以他們很容易被所謂的理想的組織和團體所迷惑,並且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這起事件深深地震撼了村上,改變了他看待世界的角度。他把他看到的、採訪到的,都融入到了《1Q84》的創作中。

也正是在這樣的創作背景下,《1Q84》描述的世界是充滿荒謬、黑暗甚至恐怖的,回到小說本身,小說抽取掉雜質留存的其實是個愛情故事。但作者獨具匠心的設計,把讀者更多的心思牽扯到謎底的尋覓中。這個非常規的愛情故事,關於時間、空間、身體。主人公在異樣的時空內無法交匯,在喪失了所有可以把握的東西之後找到了生命的平衡點。也許是現代主義所一貫倡導的人性回歸思想,使小說的結尾部分,天吾用弗洛依德式的自我剖析和父親達成了和解,這一幕讓人動容。村上兜了一個大圈子,用 “平衡本身是善” 這樣一個形而上學的理念完成了人生另一個階段的感悟。

我認為,青豆和天吾的狀態,非常像現在很多在城市裡生活、有了幾年工作閱歷的年輕人的生存狀態:活著,卻不被認同。但是在這些人自己看來,他們正如青豆所說:

雖然孤身一人,我卻並不孤單。

所以我能理解為什麼這本書在日本賣瘋了,因為它太能反映許多日本年輕人的情感和生活狀態,令他們感同身受。

如果一本書僅僅只是有懸念、主人公能引起讀者共鳴,那麼即使好看,也只能落入流行小說的俗套。但《1Q84》有著更多,關於這個我想說的實在太多太多,但是我卻發現我很難用文字來描述整本書給我的感受。就像是兩根平行線,慢慢的、不斷地相互接近,最終融合成一個,他那種悠長、細密、淡然的描寫,正是傳統的日本文學風格,空寂明滅,讓我覺出一種緩緩的美好。


✍🏻最後,我還想叨叨兩句,就我本人而言,十分欣賞喜愛日本文學,第一次接觸到日本的文學作品還是高中時期在閱讀課上讀完的太宰治的《人間失格》,當時被這種憂鬱深沉的美所打動,後續便有意無意的開始接觸當時比較有名氣的日本小說,也陸陸續續的看完了諸如渡邊淳一的《失樂園》、川端康成的《雪國》,後來又開始瘋狂迷戀日本的一些本格推理小說,包括東野圭吾的《惡意》、《白夜行》、《新參者》等等、島田莊司的《占星術殺人事件》、道偉秀介的《向日葵開不的夏天》,三津田信三的《如無頭作祟之物》,再者就是村上春樹的一些個人代表作品。

我一直覺得,日本文學最大的美就是他通常是使用很平淡的文字去慢慢去鋪墊描述,但是如果你細細看下去,你就發現整個情感都陷進去了,開始覺得很平淡,讀著讀著就覺得很壓抑,像處在夏天雷雨前悶熱的小房間裡,日本很多代表作家喜歡在文字中營造一種窒息感。他們很擅長令美盛放於腐土之上。這腐土涵蓋著死亡、悖倫、壓抑、官能、求而不得、殘忍、冷酷,種種晦暗的情緒,奇異的是,污泥裡總能綻放出無可玷污的蓮花。另外,日本作家大都擅長於心理描寫和景物描寫(並且他們樂於此),對二者的結合更是出神入化,所謂寄情於景正是這樣。如此,便很容易地喚起我們的共鳴。一如潛入幽藍的水底仰望天空,一如在冬日凜冽的空氣中艱難地呼吸。

但是村上春樹的作品我覺得和傳統的日式風格文學有很大的不同,包括東野圭吾的一些小說,雖然很多時候通篇似乎讓人感到十分壓抑、憂鬱、低沉,卻在故事的結尾和主題中插入了讓所有人都動容的東西,那就是 “愛”,《挪威的森林》也好,《海邊的卡夫卡》也是,《1Q84》也是如此,就是把整本小說的故事主體從中剝離出來就會發現,他們的原始主題就是愛,就是對愛的行動,對愛的詮釋。所以即使村上春樹經常在採訪中說到對於這個世界感到失望,他卻依然把愛藏在他的文字中,等待著每一個翻閱的讀者去發掘,去感受。

唯有愛,不會被辜負。
annie-spratt-fDghTk7Typw-unsplash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